师范生的志向与规划:学为教育家——校长陈国祥为师范生讲授第一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立身之本,由校长讲授师范生第一课是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特色活动,深受师范生好评。11月4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云学习中心”学明楼502教室,校长陈国祥面向我校2123名师范生,讲授了师范生第一课——“师范生的志向与规划:学为教育家”,教学对象是2021级本科师范新生、2019年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后通过分流进入师范专业的师范生以及2021级教育类研究生。本次课程由教务处处长潘镇主持。
正式上课前,陈国祥向同学们介绍了“云学习中心”相关情况。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实训条件,学校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实训条件升级与改善,“云学习中心”就是学校新建设完工的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二期工程的一部分。随后,陈国祥从自己的“师范情结”谈起,以“学长”的身份开启了与师范生的亲切交流。他首先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开设“师范生第一课”的初衷和意义:一是南师大有着119年的师范传统,教师教育是南师大的立身之本和办学特色;二是师范生是优质生源,师范生的培养在全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标杆和示范意义;三是师范生肩负着时代重任,是国家教育强国的生力军。接下来,陈国祥围绕“师范生的志向与规划——学为教育家”这一主题,从南师大的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如何成长为卓越的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等三个方面展开,与同学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流。
陈国祥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变迁历程,从五个阶段回顾了我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教师教育起步阶段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办,到20世纪中期的师范学院办师范,再到20世纪末期的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以张之洞、郭秉文、陈鹤琴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大家不断涌现,推动我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21世纪,南师大作为先行者、开拓者,奋进在教师教育改革第一线,在全国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获得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优秀教师搭建更新、更高的平台。2018年起,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一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大学+师范”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南师近120年的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从萌芽到壮大的全过程。陈国祥嘱咐师范生们,要充分感悟这段历程,特别是从杰出教育家身上感悟教育事业的崇高与伟大,从而增强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自信心与光荣感。
陈国祥结合全球形势和国内大局指出,放眼全球,蓬勃发展的新技术以及仍然肆虐的疫情不断重塑着教育形态,全球教师教育日益关注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能的提高;立足国内,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陈国祥分别围绕建设目标、教师职责、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使命等四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和职责。他以南师校友的光荣事迹为例,进一步点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时代的紧迫课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伟大的历史使命,为未来教育做准备是助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最后,陈国祥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并就“成长为卓越的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一目标对同学们提出四点要求:第一,锤炼高尚师德,涵养厚生品格;第二,坚定教育志向,勇于追求卓越;第三,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复合人才;第四,历练创新才干,建立时代新功。他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在百年师范光荣传统里、在时代社会需求下、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树立信念,砥砺情怀,涵养智慧,锻炼能力,从一名优秀师范生做起,为成为一名卓越的人民教师做准备,向着教育家的目标去努力奋斗,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事业。“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既要学习借鉴历史和中西方一切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更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富于中国特色、具有民族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条建设之路,需要包括同学们在内的卓越人民教师的共同奋斗与奉献;这条开创之路,呼唤且必将产生一批具有新思想、形成新理论、开展新实践的教育家。”陈国祥校长的谆谆教诲,使全场同学如沐春风,备受鼓舞。这堂课,坚定了师范生们的“教师梦”,为同学们的追梦之路树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未来,秉承“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精神的南师学子,定能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创新实践,从一名优秀师范生做起,为成为一名卓越的人民教师做准备,向着教育家的目标去努力奋斗,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往期回顾
我校举行2021年度新教师入职典礼及岗前培训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南京师范大学报考点(3208)网上信息确认公告
校党委书记胡敏强为2021级本科生开讲“开学第一课”
供稿 | 教务处
编辑 | 刘煜
审核 | 潘文娇 马海港 陈祝峰